第六届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展
第二届米芾杯全国青少年书法教师作品展
守望汉字嘉年华系列活动
现场比赛时间:2022年7月
现场比赛地点:江苏镇江·中国米芾书法公园
展览展示
首届“米芾杯”教师展入展作者 || 尹芾



尹芾,字元章,别署不言草堂。1976年12月生,山东梁山人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士学位。200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保险书法家协会理事,朱复戡艺术研究会理事,济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

论文入选五届全国书学讨论会,书法作品入选山东省第四届振兴中华展、首届临书作品展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等,荣获山东省财贸金融系统庆祝建国55周年一等奖等。


 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  草书  首届“米芾杯”全国青少年书法教师作品展入展作品

尹芾和他的书法创作
文/孙宜才

认识尹芾,是从他的名字开始的。对于接近书法的人,这个“芾”字显然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符号。于是猜想,或许因崇拜米芾而改名的吧。知道这个名字以后,有较长时间与他本人对不上号。直到后来接触多了些,才逐渐将这个名字与一个从长相到性格都棱角分明的青年合二为一。猜想基本没错,不过改名字非他本人所为,而是他做乡村教师的父亲在他还小的时候,就为他改名叫尹芾了。尹芾的父亲,当年也是出类拔萃的青年,就读于菏泽地区最好的郓城一中,而且一直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霸,爱好书法,喜欢摹写胡问遂、周慧君等当代知名书家,其职业理想就是报考北京医科大学,将来做一名优秀的医生。还有一个月,实现理想近在眼前。不料时事突变,他懵懂着被裹挟在大串联的疯狂队伍里,去接受伟大领袖的挥手接见。这位后来做了代课老师的父亲,无奈之际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了儿子身上。而且,他发现这个孩子也的确喜欢书法。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,尹芾自小就练武习书,尤其是对书法,表现出浓厚的兴趣。

1992年,尹芾考人济宁师范学校。正所谓天随人愿,自己的老师竟然就是一位崭露头角的青年书法才俊,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书法家、书法教育家的乌峰教授。开始在学校书法兴趣小组跟着乌老师学习,后来觉得不解渴,第二年就在父亲和伯父的带领下磕头拜师,而且一拜就拜了两位,乌峰先生和于军先生(1959-2009)。尹芾也因而成为了乌峰老师最早的一位入门弟子。从此,他就一头扎进书法的海洋里,如饥似渴地学起来。

追随乌老师左右一路走来,顺风顺水。尹芾书法创作开始胎息乌峰老师,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。但一段时间后,老师觉得这样不可,他自己也意识到一直这样走下去不行,要有新的突破,就有意识地想从乌老师范式里脱出来。对于传统经典碑帖的临习,尹芾下过苦功夫,从在济宁师范学习,到后来磕头拜师,他都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潜心临帖。在校读书时,同学们都熄灯休息了,他就点上蜡烛,开始临帖,有时一临就是一个通宵,一本《苕溪诗帖》,已经数不清临习了多少遍。后又临习王羲之、苏轼、黄庭坚、傅山以及王铎。如今尹芾所具备的扎实的传统功力,正是得益于长年累月的临习古帖。直至已经成为中国书协会员的今天,他依旧临帖不辍,而且有时一天竟有七八个小时的临帖时间。这也正是贯穿了乌峰教授一直坚守的书法教学理念:书法学习唯一的途径就是临习经典碑帖,不断地向先贤经典学习。

三年前,尹芾在九如画廊成功举办了个展。场地所限,虽然没有较大尺幅的作品,但整体还是呈现出一股强劲的气势,其用笔、结字、章法布局以及行笔的气息,都显示出一个成熟书家的自信与自如,给人留下大气、开阔、格调不俗的整体印象。其用笔和结体,基本把握了“稳不俗、险不怪、老不枯、润不肥”的要求;章法上,重视通篇布局,善于运用欹正、向背、抑扬、顿挫、疾缓等多种手法追求变化,营造整体的气韵,气息充沛,时有精彩之笔逸出。尹芾书法少了些墨色的丰富性,干湿浓淡的变化不明显,这对于以小行草创作为主的他来说,倒也不能算作缺陷,凭借书写过程中的随机变化,依然能够写出自然明快的节奏感。其跌宕起伏的节奏感,基本是通过大小穿插、笔画的轻重以及收放等手段来实现,尤其是收放手法的运用相当自如,收能收得含蓄隽永,放能放得淋漓畅达。例如,《杜甫诗戏为六绝句之一)中,“更、觉、前”三字,具有强烈的控制意识,末笔收得颇具意味;而“章、成、赋”三字,则有意放开,且放得给人以舒畅痛快之感。有的在一幅作品中,又有连续收、连续放的,《古诗绝句一首》横幅,前面六行基本都是收,到末行“杨柳风”三字,则完全放开,舒展开阔,飘逸洒脱。在尹芾的工作室里,偶然发现他在一块密度板上节临米芾的行书,不觉叫人眼前一亮,当属无意于佳而佳的上乘作品,在不经意之中,作者进人了心手双畅的境界,气息贯通,笔精墨妙已不仅仅形似,称得上形神兼备,写得精气神十足,写出了米芾的神采,也写出了他自己的神采,而且可以叫做神采奕奕。

古人云:“书,心画也。”又说;“书者,如也。如其学,如其才,如其志,总之曰如其人而已。”书法,在过了技术关以后,一旦进人创作状态,看是写字,实是在书写创作者的内心情感、情绪,表现创作者的禀赋、品格、阅历、学养等等,最终就是在书写作者自己。不仅仅是书法,所有的艺术创造,都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外化。尹芾生长于梁山县偏僻贫困的农村,家庭自然也不富裕,从小养成了勤劳善良、吃苦耐劳的品格,既有自卑感又有强烈的自尊心,同时又具有不服输、自强不息的进取心。据他自己介绍,考上师范以后,不愿意再向家里伸手要钱,基本靠自己勤工俭学读书。这期间,到施工工地挖过壕沟,到书店当过图书销售员,最困难的时候,甚至还去卖过血。经历过苦难生活的磨砺,却又不沉沦,不气馁,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、不断进取的阳光心态,因此才能在书法学习道路上孜孜以求,坚毅攀登,一直走到今天,取得了可喜的成就,2001年便加入中国书协,成为我市比较早的中国书协会员。尹芾为人忠厚坦诚,果敢率直,豁达豪放,情绪上来,敢和老师拼酒,言谈之间特别欣赏老师那句“个把小时以后又是一条好汉”的“豪情壮语”。他的这种生活阅历及内在秉性,呈现在书法创作上,就是一种北方汉子粗扩豪爽的正大气象以及深沉凝重的艺术格调,尤其是在他的行草书中,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大刀阔斧的壮土豪气,下笔果决爽利,行笔劲健有力,看似自由随意实则张弛有度,起承转合,交代清晰到位,挥洒于法度之内,寄情于笔墨之外。看不到那种闲情雅致的小情小调,更没有扭捏与羞怯促狭的小家子气。

尹芾书法另一成功之处,就是在宏大气势之外,笔墨里富有内涵,这正是当下不少书家所缺少的,因而就尤其难能可贵。对于大气势一路的书法,要求其实是很高的。换言之,大的气势必须要有内涵来支撑。内涵,说起来似乎虚幻,其实不然,它既有技的成分,又有道的层面。首先一个,根基一定要扎牢,宗其一家,从技法到内在精神,要学到经典大家的精髓;其次,手法一定要丰富多样,就是说,要汲取多家营养,然后熔于一炉,最终变成表达自己个性风格的元素。如此,作品才不至于只是一个没有内容的空架子,才会有看头。观尹芾现在的书法创作面貌,以《书谱》扎根立本,上取法二王,拓展于米、苏、黄,下兼及傅山、王铎。正因遍临法帖,饱渥经典,创作时,便可触类旁通,得心应手,创作出既得之于心又化之与外的一幅幅成熟而富有内涵的作品。其次,将个人精神世界的诸多因素自然而然地溶入到笔墨之中,形成创作者个性化的内涵符号,这又是丰富创作内涵的另一个方面。尹芾执着的独特个性,天生善良的品性,成长过程中的坎坷经历,多年书学理论的积累,还有对文学的兼顾,等等,这些都无疑会融化在书法创作之中,表现为作品的内涵,使作品更有味道。乌峰教授就曾经肯定了尹芾书法在这方面的成功之处,说:大而不空,大而有内容,有耐人寻味的东西。在这一点上,尹芾的表现还是不错的。同时,老师对弟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当然,怎么让创作更加丰富,作品更耐人咀嚼,尹芾肯定还要有一个漫长的历练过程,还有更长的路要走。

是的,艺无止境。2018年,尹芾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名家书法高研班,师从刘恒、郑晓华、王学岭等名家。四十多岁的尹芾,正值壮年,精力充沛,创造力旺盛,书法艺术创作也在不断地探索、追求、升华中。如果说还有更高期盼的话,以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,尹芾书法的厚实感还有待加强。当然,这需要岁月的积累,阅历的增加,学识的积淀,但笔墨的修炼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。尹芾始终以临习法帖为主,不写篆隶,也较少涉猎北碑,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项。而篆隶和北碑正是增加书法厚度的重要修炼内容,尤其是大篆,以书法艺术作为终生追求的书家,无论如何都是避不开的必修之课。因此,建议尹芾今后在篆隶上多下下功夫,以期增强书法创作的厚实感、厚重感,不知尹芾以为然否?

(本文作者系济宁市文联原副主席、济宁市作协原主席)


 作 品 欣 赏 

 

杨万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 草书


 杜牧《清明》  草书


李贺《咏怀》(其一)  行书


李贺《咏怀》(其二)  行书


 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  草书


杨玉环《赠张云容舞》  草书


郑杓《衍极・造书篇》选钞


网站声明:本网站所登载的文章仅供学习查询之用,版权属于原作者,本站登载并不表示我们同意其观点。
如认为本站不能登载,请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,本站将予以删除。
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。 联系电话:13337743428  邮箱:hxhzyxg@163.com